WordArea 🇹🇼  ·  1年前
「我很焦慮」這種話語,可能會讓你更焦慮,讓你原來可能為某些事情焦慮,而現在你在為自己的焦慮狀態而焦慮。
https://i.imgur.com/RoVgjDk.png 我有一個朋友,是一個母親,最近總是眉頭深鎖的。我問她說,最近還好嗎?她嘆了口氣,緩緩說道:「上個周末,我去找親戚串門子,但是我兒子跟我說自己肚子痛不想去,我同意他了。但是我回到家後,看見孩子正在一邊看電視,一邊吃雪糕,我很生氣,所以我就動手打了他。」 其實,這位媽媽這樣的暴怒的行為,我知道的就不止一次了。因為她很愛孩子,很擔心孩子成績很差,老師會不會不喜歡他,以後會不會考不上好學校。所以她對於孩子都非常敏感,不管是孩子不按時起床,或是沒有按時寫作業,只要很小的事情都可以把她引爆。 或許,我們可以簡單地說,這位媽媽就是為了孩子的成長焦慮罷了。但是如果連這位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反應過分了,那麼我們就有必要去了解,她這種似乎有點過度的焦慮是從哪裡來的呢?如果放在我們身上時候,當這種焦慮發生時,我是怎麼「想」的呢? 很多的時候焦慮不一定是壞事,你不需要排斥它,面對它最正確的態度就是,把它當成一個資訊。這個資訊背後的完整內容,需要你去追問,更是需要我們去翻譯。你需要問自己:發生了什麼事情呢?我在擔心什麼呢? 比如說,你過幾天要上台演講,但是你很焦慮。這時候,你可以問問自己:「我為什麼焦慮呢?是擔心口才不好失去重要的機會嗎?還是害怕別人挑戰我的觀點呢?還是緊張害怕忘詞顯得沒面子呢?」 當我們這樣去問的時候,你會發現答案本身就會給我們行動方案,它會告訴我們,我們能做什麼。比如,你擔心別人挑戰你的觀點,那你可以更全面準備你的內容,如果你擔心忘詞,那就多被背幾次,或是多做幾次預演。所以,焦慮不是壞事,如果你發現你並非無能為力,你只需要做些什麼,就能避免壞事發生。這時候,焦慮是不是就減輕了。也就是說,焦慮的敵人,就是行動。 當然,有很多焦慮是隱蔽的,就是可能有莫名的壓力,而且不容易辦別壓力到底是什麼。比如剛剛那個演講的例子,有的人已經準備很充分了,但還是會不安,那是為什麼呢?這時候,你可能會發現,焦慮未必來自客觀的威脅,而是來自某些更加個人化的原因。 不管怎樣,就算你覺得你的生活中焦慮情緒已經是一種常態,也請不要把它們籠統地用「焦慮」兩個字帶過。因為「我很焦慮」這種話語,可能會讓你更焦慮,讓你原來可能為某些事情焦慮,而現在你在為自己的焦慮狀態而焦慮。 正確的方法是,告訴自己:我為什麼擔心呢?是害怕什麼事情嗎?資訊就被「翻譯」出來,本身就是一種情緒的釋放。做到這點並不難,但有時候還不夠,你還需要找出你的焦慮時背後的那個想法。 在心理學有個「合理情緒療法」,也叫ABC療法。 A代表正在經歷和發生的事情。 B代表一個人的觀念和想法。 C代表一個人的感受和行為。 A+B=C,也就是A和B加起來,才導致了C。 我們無法選擇A,要想讓C有改變,唯一可能去改變就是B,也就是觀念和想法。 回看開頭那位發怒媽媽的故事。她當時的想法是:孩子居然撒謊,他怎麼可以這麼不誠實?她想到自己的孩子長大會不會是個騙子,他對自己這麼沒有自控力,以後會不會非常沒有前途?這麼越想越焦慮,也越憤怒。 我們很多人都一樣,每一個焦慮背後都有一個我們自己的想法,這個想法是我們對眼前發生事情的觀點和評價,也是對未來的主觀推斷。這個想法經常是以「如果……就……」的形式出現。比如,我如果這周沒有完成這件事情,可能會永遠拖延完成不了等等。所以,當你焦慮的時候,你應該問問自己: 「我是怎麼想的?」 「眼前的事情哪些是客觀發生的嗎?哪些是我的觀點和信念呢?」 「我的觀點和信念一定正確嗎?」 「換一個想法情況會不會有改變呢?」 你要知道,你的觀點和信念也不是突如其來的,它跟我們怎麼習慣性看待這個世界有關。因此,當你發現有某個慣性的焦慮反應的時候,你可以試著去找找焦慮的源頭。有一個方法,或許你可以試試,就是寫「情緒簡歷」。 那怎麼寫「情緒簡歷」呢?你可以準備一支筆和一張紙,紙分左右兩欄,試著去回憶在你可以想到的過去時間段裡面,有那些人生大事發生?這些事情,可以是開心的,也可以是難過的,但是這件事發生對你記憶深刻,並且會有情緒和認知上的影響。 在紙的左邊,寫上這件事情是什麼;右邊對應的地方,寫上事情對你的影響事什麼。影響部分不論是外在的影響、情緒和認知上有什麼影響。比如, 難過部分: 左邊寫上,某一年參加大學聯考,因為身體不舒服,沒有考上理想學校。 右邊寫上,錯失進入好學校的機會,感覺人生不如意,開始自卑起來了。 開心部分: 左邊寫上,某一年參加業餘歌唱比賽,獲得亞軍。 右邊寫上,自此對自己更加有信心,一下子打開音樂方面的個人道路,人生也開朗起來了。 這個做法,其實是一種簡單的自我洞察方式,它可以讓你知道,你的觀念和想法是如何形成的。因為在生命中每一件事情的發生,對我們認知和感受都是有影響的,只不過有些被強化了,有些被弱化了。但能夠被你寫「情緒簡歷」的時候回憶起來,一定是被你強化的部分。 不過,我們在書寫「情緒簡歷」的時候,記得!不要光回憶那些挫敗和不如意的經歷,那些正面的記憶也要寫下來。因為當一個人焦慮嚴重的時候,能想到的事情大部分是負面的、挫敗的。 回憶正面的記憶,能讓你更客觀地觀察到,人的狀態是流動的,有好的也有壞的,你當下的狀態並不代表你的全部。 再回頭看那個焦慮的母親。她書寫自己的「情緒簡歷」的時候,有紀錄一件事情 —— 自己早年有答應人家一件事情,但是自己沒有做到,對方連解釋機會都不給她,就和她絕交了。這可能就是她對不守信這件事情,反應如此激烈的原因了。 我們不需要像哲學家一樣,把生命那樣的參透,但是我們可以去瞭解自己的焦慮到底是怎麼發生的。因為覺察,本身就是一種治癒。 #心理學 #焦慮 #情緒簡歷 #合理情緒療法 https://i.imgur.com/k31p6Mn.png
WordArea 🇹🇼  ·  1年前
今天如果你是哲學系的畢業生,去華爾街找工作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親切感。
在喬治·安德斯的《你可以做任何工作》這本書中,列舉了許多學習「自由技藝」在普通公司日常工作中的應用。這篇文章列舉了三則真實故事。 一、研究國際關係的專案經理。 有個女青年,名叫康諾利(Connolly),在斯坦福大學主修的是國際關係。康諾利會選擇國際關係,是因為她喜歡到各國旅遊,還喜歡政治。在她學生時期,就到過很多國家,也參與過很多政治活動。所以,她擅長理解各國的文化,也能跟完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打交道。 那你認為像她這樣的人才,能做什麼工作呢?她最初是在WikiHow 做專案經理。WikiHow,就是大量教人生活技巧的文章網站,從搜尋引擎獲得流量,然後靠廣告賺錢。而她負責的專案就是把WikiHow 弄成多語言版本。 公司已經擁有大量英文文章,但是不知道怎麼用低成本的方法把這些文章翻譯成其他語言,特別是一些第三世界國家的語言,比如說印尼語。最廉價的辦法顯然不是在美國找會印尼語的人,而是去印尼找會英語的人。 康諾利到各個國家找當地的人來翻譯WikiHow上的文章,她的國際關係技能還真用上了。哪怕人生地不熟,康諾利也能迅速辨別每個人到底能做什麼,到底想要什麼,然後跟這些人談判。例如亞洲文化尊敬年長的人,她見到年長的人就會給足夠的禮敬 —— 但同時還有辦法讓他們完成該做的工作。 國際政治還教會了康諾利變通的能力。剛開始,公司原本是要找一些當地精通英語的人來翻譯。結果康諾利發現,很多英語好的人寫作能力並不怎麼樣。而她發現最好的方法是找英語水準普通,但是擅長用本國語言寫作的人。其實,WikiHow 上的文章本來就挺簡單,英語不用太好也容易理解。 例如,康諾利之前在印尼首都雅加達,聘僱了一些人。她把這些人分成兩組,一組負責翻譯,一組負責編輯。結果這兩組人聯合起來騙她。怎麼騙她呢?負責翻譯的人用Google 的自動翻譯系統隨便翻譯,然後負責編輯的人直接給它通過了。康諾利馬上想到應對的辦法,就是立即開除了這個團隊,然後去印尼比較邊遠的省分的二三流大學,雇用那邊的大學師生來做這份工作。結果,這些人做的特別認真,翻譯品質也很高。 所以有些事情,你不到現場瞭解,你就會做不好。各國文化要求不同的文章內容。例如俄羅斯禁止大麻,俄語版中就不能有有關大麻油的內容。或是像《怎樣第一次親吻一個女孩》這篇文章怎麼辦呢?有些埃及人認為在阿拉伯世界不可能接受這樣的文章,但中東的一些女孩反而表示這樣的文章可以有。所以康諾利必須像外交官一樣,去協調這些事情。所以事實證明了,專案經理這個工作,非常適合自由技藝專業的人。 在過去十五年內,全世界項目經理的職位增長了500%! 想要做好專案經理的工作,還是需要點技術,但是技術不是關鍵,關鍵是要有批判性思維能力,有跨學科的見識,還需要擅長處理人際關係。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協調好自己的團隊,你能不能獲得外面的幫助。 二、在IBM工作的社會學家 有一個人叫米克(Meeker),他是學社會學的,雖然他不是名校畢業,但是他的調研能力非常強。在大學時期,他接受導師的建議,研究越南革命,並在越南待半年。米克到越南後,很快就學會越南語,能跟當地人自由交流。他發現很多國際公司要在越南開設業務處,他就去幫這些公司搞定商業談判、促成和當地公司的合作。因為他既瞭解越南文化,又瞭解西方文化,工作做得很好,兩頭通吃,很快就出名了。所以他也被IBM也給挖腳過去了。 最初 IBM 讓米克負責人工智慧「華生」的商業合作聯繫,後來IBM看上了區塊鏈概念,專程成立一個部門來推廣區塊鏈業務,米克就被調到這個部門。 區塊鏈,是一個很熱門的領域,但是它也是一個技術性非常強的東西,所以很少人可以把「什麼是區塊鏈」這個問題給解釋清楚。但是IBM很想建立一個區塊鏈商業圈,急需能向任何商業人士解釋清楚區塊鏈的人。所以,米克就是它們要的人選。因為米克不但能在短時間內學會越南語,也能在短時間內理解區塊鏈。不論你是想聽概念還是想聽技術,米克都能給你說明白。 這就是社會學給米克鍛鍊出來的能力。能調研,能學習,還能表達。米克的原則是講任何東西,都需要考慮聽眾的視角,只有充分理解聽眾,對談話背景非常敏感,你才能把這個工作做好。 三、投資界的哲學家。 今天很多搞金融的人,其實都是學哲學出身的。從創辦人、高管、普通員工都有。今天如果你是哲學系的畢業生,去華爾街找工作的時候,你會有一種親切感。 在書中安德斯要講的人物,叫卡爾·伊坎(Carl Icahn)。伊坎是一個能發條推特就能影響蘋果股價的人,個人身價是170億美元。他喜歡的商業模式,是收購一個很有潛力但表現並不好的公司,並將告訴管理層如何改革、重組後,再賣掉它。 你或許不知道,伊坎以前是學哲學的。那哲學跟這種工作有什麼關係呢?伊坎說:「哲學的一個智慧,就是看你在混沌不明的情況下,能不能做出自己的判斷,在互相矛盾的情況下,能不能正常行事。」而伊坎對管理層的重組改革,就是運用這個精神。 例如,伊坎在收購公司時,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是他總要跟人解釋他為什麼會這麼做。首先,他會先說一遍自己改革的意見,其次,再說一遍被收購公司管理層的不同意見,然後再解釋為什麼管理層錯了,以及管理層缺少什麼關鍵資訊才犯下這個錯誤。 因為,伊坎善於轉換不同的視角來看一個問題。他堅持自己的觀點,同時又尊重別人的意見。這是一種哲學家氣質,其關鍵字是「矛盾」。學哲學會讓你適應矛盾。 在世界排名很高的風險投資者中,有很大的比例的人都是學習跟金融無關的專業,其中學哲學的人有很多。其中有個投資者提到說,如果你想要做一個成功的投資者,你得同時擁有兩個素質: 一,你要非常有主見,一定要相信自己這個投資能成功。 二、你要有一個開放的頭腦,能夠隨時接受新的資訊,勇於推翻自己之前的決定。 既要堅持、又要改變,很矛盾,典型的哲學家氣質。 如果你是學人文學科,那我認為大概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學事實: 你要記住那個年代發生什麼事情,那個皇帝有什麼政策。 ##第二個層次,學觀點。 例如怎麼評價太平天國運動呢?甚至各位名家的觀點,你都需要知道。 ##第三個層次,學方法。 你能不能直接考察一下當時的原始資料,從中得出自己的觀點,還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這才是批判性思維,這才是真正值錢的技能。 第三層,是「學方法」。你能不能直接考察一下當時的原始材料,比如說太平天國相關的經濟資料,清朝大臣的什麼奏摺之類,從中得出自己的觀點,還能說服別人接受你的觀點。這才是批判性思維,這才是真正值錢的技能。 學哲學的人的確靠哲學氣質,學社會學的人的確靠著社會學修養,學國際關係的人的確運用了國際政治手段在做事。他們把軟技能和具體的公司業務結合在一起,都取得成功。 #你可以做任何工作 #自由技藝 #斯坦福大學 #WikiHow #Google #區塊鏈 #卡爾伊坎 #蘋果 #哲學 https://i.imgur.com/CR2l9U2.png
WordArea 🇹🇼  ·  1年前
面對心理創傷,我們能找誰幫忙我們呢?
絕大多數人,遭遇創傷性事件之後,是可以通過自己的力量,慢慢從創傷中走出來的。但是也有10-30%的人,沒辦法通過自己的力量走出來,他們會因此出現各種心理障礙,最常見的是創傷後應激障礙。它的表現為抑鬱障礙或其他形式的心理障礙。這個時候,就要求助於專業人士。 那誰是這類的專業人士呢?在國內可能主要分成三類。 第一類,精神科醫生。 精神科醫生著重在於通過藥物來干預大腦的活動,實現對感覺、知覺、思維、情緒、意志和行為的調節。他們也是唯一具有處方權和診斷權,可以對病人進行診斷,並且運用藥物和其他治療手段,來進行治療患者的專業人士。 第二類,心理治療師。 他們並不是醫生,但受過系統的心理治療訓練,主要通過心理治療的理論和方法來幫助病人。 第三類,心理諮詢師。 心理諮詢師是心理學背景的專業人士,他們受到過不同程度的心理學,特別是臨床心理學和諮詢心理學的訓練,主要通過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來幫助患者。但是,他們不是醫生,沒有處方權及診斷權。 如果一個人一直都不能走出來,首先應該尋求精神科醫生的協助,因為他可以給出一個合法、有科學診斷,並判斷患者是否已經達到需要治療,或是諮詢的程度。再來,患者可以在接受精神科醫生藥物治療的同時,去接受心理治療或士心理諮詢,來處理深層的創傷。 那麼,專業人士究竟士怎麼幫助患者呢?主要有三個方面。 第一,要不要改變,真正的決定權不在他人,而是在那個受到創傷的人。 心理創傷,就是說一個人經歷了一件嚴重的外部事件,給他造成生命威脅、性的威脅、巨大的恐懼等等精神壓力。有時候,因為這件事情太嚴重了,衝擊很大,也很痛苦,讓有些人寧可帶著傷,迴避創傷事件去痛苦生活,也不願面對它。但是,我要尊重這種看似不夠有勇氣的迴避,因為他們可能經歷令人難以想像的、令人崩潰的心理創傷。 例如,有一個中年男士,在童年時期經歷了難以想像的心理創傷。就算患者已經花了一整年去和專業人士建立了很良好的信任的諮詢關係,也能夠很好地調節自己的情緒但是回憶時,他還是痛苦的渾身發抖。 專業人士們決定改變治療的策略。他們不再以去除掉童年的心理創傷本身,而是幫助這位男士更好地在現實生活中其他方面,比如學業、事業、親密關係等等,讓他獲得更多的成長。這有點像醫學治療中的保守治療,而他後來也恢復得也很好。 第二種,調動一個人自身的心理資源,去發現被他忽略的自身的力量。 你知道,心理創傷的治療和其他心理疾病的治療,最大的差別在哪裡嗎?就是穩定化。就有點像做手術一樣,心理創傷就是他的病灶。做手術之前需要打麻醉,這樣病人才能夠忍受得住手術本身的創傷。心理創傷的治療也是如此,如果貿然的將創傷暴露,會造成患者的二次傷害。所以必須讓患者學會如何去應對創傷時的痛苦體驗,他才有勇氣和力量去面對創傷。這種應對方法,叫作穩定化。 舉一個之前看過的例子。有一個男士,曾經在一次意外事件中差點喪命,而這段創傷經歷讓他失去了安全感,甚至對自己的生命都失去了掌控力。 諮詢師詢問他說:「在你過去的人生中,有沒有什麼樣的經歷,讓你感覺到自己是安全的、有力量的呢?」 他說:「我知道自己是一個非常優秀的人,所以我對自己的生命有更好的掌控力。」 這位諮詢師非常有經驗,知道他對自己有這樣的判斷是不夠的。因為還需要喚醒,讓他得出這種結論的經驗才行。 於是就繼續問道說:「你過去經歷了什麼,讓你這樣看待自己?」 他微微地笑的回答:「我高中時期是一名資優生,因為那段時間忙於社團活動,沒有花太多時間讀書,但是我參加學校模擬考,還考了全校第一名。我記得有同學問我,你不是花很多時間在社團嗎?你怎麼還能考第一名呢?到底是怎麼準備的。那一刻,我真覺得我是最優秀的人,明明沒有什麼準備,還是考第一名。」 當我喚起他過去美好,他顯得非常有自信,跟他剛來時,處在一個非常崩潰、神情非常緊張的狀態,有很大的差別,就像換了一個人似的。這個過程,就是在給他打上麻藥,而這個麻藥,就是過去美好的記憶。我們要用這個美好的感受和記憶,去代替他被創傷時恐懼的、失控的記憶。如果這個步驟,沒有這樣一種積極情緒的替代及中和,不管我們怎麼說不要害怕已經過去的創傷,也不會有好的效果。 反過來說,我們每個人現在好好地活著,這就證明我們有足夠多的資源和力量去繼續我們更美好的人生。心理專業人士要做的,就是激發出這些自身本來就具有的力量。 第三種,療愈需要時間。 任何改變和治療都需要一段時間。時間的長短取決於病情嚴重的程度、患者自身的力量、及患者和專業人士合作的默契程度。當然,在治療心理創傷的時候,除了心理諮詢外,必要的時候,我們還會使用藥物。 藥物的作用,在於幫助我們緩解心理創傷帶來的痛苦。它可以幫助患者睡好覺,也可以幫助來訪者調節自己焦慮、抑鬱的情緒,以及隨之帶來的生理症狀,比如說出汗、手腳發麻等。當然,不同類型的藥物,發揮效用的時間會有很大的差異。 鎮靜、安眠的藥物對睡眠的幫助是立竿見影的,當天就有效。而改善焦慮情緒需要更多一點的時間,對抑鬱情緒的改進至少需要一周至三周的時間,才會起到比較明顯的效果。因為只有藥物濃度在我們體內達到相當的程度之後,它才會起到明顯的改變。其實,心理治療也是如此, 實際上心理治療需要更長的時間。因為心理創傷對人最大的影響之一,是讓我們與他人的關係發生變化,變得難以再相信他人。所以,你如果在尋找合適的諮詢師,或許可以把信任感當作一個參考指標。因為你能夠信任對方,願意把自己託付給他,就有很大可能在他的幫助下走出來。相反的,如果你始終不能信任他,你可以考慮換一個諮詢師。當然,信任感的建立需要時間,絕對不是幾天就能準確判斷的。 #心理創傷 #信任 https://i.imgur.com/QqRWUJO.png
WordArea 🇹🇼  ·  1年前
如果你是老闆,要了解什麼是"做局",什麼是"破局",因為你會給員工布置一個好局
在管理學裡面有一個重要的概念——「資源」。什麼是資源呢?人是資源,物是資源,名聲也是資源,是一種無形的資源。也就是說,你身邊的一切其實都是資源。 人只要想做事的時候,就會有個目標,有了目標就會有方向,當你朝這個方向行動的時候,你就會發現自己處在一個「局」裡面。因為你身邊包圍的所有資源,都跟你有關係。而這些資源是相互關聯和相互作用的狀態,可以分成兩個部分: 1.正資源:這些資源能支援你,為你所支配的。 2.負資源:這些資源是阻攔你,不能為你所用的。 人之所以被困在一個局裡,就是攔住你的負資源太多了,你沒辦法達到預定的目標。所以要想辦法將負資源移開,讓自己衝出去,這就是所謂的「破局」。如果故意設置負資源給他人,讓他過不去,或是讓他必須按照你的意思行動,這就是所謂的「做局」。 其實,「破局」本質上就是調整資源的性質,正的變成負的,負的變成正的,然後變換資源和你之間的相互關係,讓自己能夠走得通。今天介紹三種比較常見的破局思路。 第一種,尋找那些先前沒有進入你視野的資源。 這部分一般稱為「無關資源」,然後通過正負資源和無關資源的整合、加減,就可以完成對負資源的轉化,幫自己找到出路。 舉個例子,假設有一個廣告業務小趙,他的任務就是拉廣告。他的局很簡單,就是如何拉廣告客戶。沒有拉到廣告,就是沒破局;拉到客戶,局就破了。那這局是誰設的呢?他的老闆。老闆制定任務及目標,其實就是做局。天下的老闆,都是做局的人。員工把自己的局破了,順便也就把老闆的局也破了,所以老闆一定要給員工設個好局。在管理學上,這叫目標管理和激勵機制設計。 小趙是做廣告行業,破局最需要的資源,就是熟人。為什麼是熟人呢?因為人家信任你,才會把廣告業務給你。而那些跟你不熟悉,也不信任你的「客戶」,只能算是負資源,最多算是一種潛在的正資源。很多廣告人直接想法,就是努力把一個一個的負資源,轉化為正資源。 那小趙怎麼破這個局呢?他做了一件事情¬¬¬¬¬¬¬ —— 把無關資源來對付資源進行轉換。那小趙怎麼發現這個無關資源呢? 有一天,小趙在一家飯店的走廊路過,聽到了會議室裡再講《戰略管理》這門課。小趙在門口聽了幾句,覺得老師講的很好,就溜進去坐在座後一排聽課。一般人聽完課就走了,但小趙沒有,他認為這課程或許客戶會有興趣。於是,他就上去跟老師攀談,並詢問老師那裡有機會可以再聽到老師的課呢?老師就回答:「我是做企業內部訓練課程,不對外公開講課。」小趙聽完後,內心立刻想說:「如果一般社會大眾聽不到,或許是一個機會。」於是,他開始剛老師商量,是否能她幫所在的廣告公司做內部訓練呢? 那小趙怎麼做呢?她找了一大堆大公司名片,這些都是大公司高層的名片。嚴格來說,這些名片是無效資源,因為電話打過去,聽到是做廣告的,連理都不想理你,所以絕大多數都是「負資源」。於是,需要一種新的方式去建立與這些「負資源」的關係管道,最起碼需要讓人家願意聽你講。到這裡,你應該有猜到,小趙就是準備用一個與拉廣告看似無關的方式來轉化資源 —— 加進來「無關資源」就是培訓老師和企業內部訓練的戰略管理課。 小趙拿著名片一個一個地打電話過去,不是請人做廣告,而是請人來聽課。當天,來了20多位企業家,算是組織了一個廣告公司的內部訓練班。老師的課講得好,企業家們都挺高興,小趙組織培訓課程的時候,也安排相當周到,大家都非常滿意。於是,這些企業家就對小趙有了信任,負資源一下子就變成了正資源。企業家成了熟人,廣告就進來了,小趙就破局而出了。 第二種,「資源」重新定義,找到新的出路。 2000年左右,日本的7-11為了尋求業務出路,重新定義資源。要重新定義資源,就要盤點自己的特點: 第一,全年365天營業,每天經營24小時。 第二,它是按人群密度來開店,能夠最大程度接觸客人,有位置優勢。 第三,有庫存、物流、資訊管理上,積累了幾十年的經驗。 綜合各種考慮因素,它引入一個新的產品,就是「ATM」行業,也就是說,它把現金引進到店鋪內。這樣就重新定義了它所有的優勢、所有的資源,找到了新的出路。 現在,日本7-11每家店裡至少有一台ATM機,故障率也很低,甚至很多銀行的ATM比不過它。後來7-11總部還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家「7銀行」。並於2008年成功上市。7銀行剛成立的時候,沒有人相信它會盈利,但由於日本7-11把多年管理零售業的經驗用在創新業務上,現在已經沒有任何一家銀行可以跟它相比。因為這個新業務,7-11的收益率高達30%,比東京最繁華地段的百貨公司盈利率最多4%,高上不少。這數字就是破局而出的力量。 第三種,重新定義自我,敢於把自己碎掉。 很多負資源實際是搬不走的,但是它是有隙縫的。這時候,要勇敢的把自己碎掉,化整為零,重新聚合後,成就新的自我,這也是一種破局之道。 所謂的「局」,就是人與身邊的各種資源之間的相互作用關係。所謂的「破局」,就是要對這些資源進行重新定義、重新整合。 #局 #管理學 #資源 #日本711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posts/pfbid0253V7iSoRTDforsxh1tToei7iWoES9JzmLMkDYsfHZYbHfsXJNRHTRNdE94q6K5UMl https://i.imgur.com/ywz6Rrs.png
WordArea 🇹🇼  ·  1年前
目睹、聽說、閱讀到別人的創傷經歷,也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傷害 ---替代創傷
從2020年年初開始,COVID-19席捲全世界,至今已經兩年多了。從去年五月台灣疫情大爆發,到今年與疫情共存,有很多醫護人員、志工,或是相關行業人員,他們本身可能不是疫情下直接受害者,但是他們在經歷了幫助病人治療,或是協助過程中,也經常會感到非常的悲痛。而這種情況,稱之為「替代創傷」。 所謂的替代創傷,就是在大型災難事件中,自己並沒有親身經歷創傷事件,但目睹、聽說、閱讀到別人的創傷經歷,也會給自己的心理造成傷害。我之前有聽到一個案例,就是中國汶川地震後,有一位攝影記者從災區回來後,整個人性情大變。這個故事大概是這樣: 在汶川地震發生時,這位攝影記者剛好帶全套裝備在成都,於是他就立即和救災人員到最危險的災區。他用鏡頭記錄下這段歷史,他也確實記錄了很多非常非常悲慘的畫面。他在災區不分晝夜的工作兩周,基本上吃得下、睡得著,感覺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他被替換下來,回到原本工作崗位以後,就出現了非常嚴重的睡眠障礙。他說,只要他一閉上眼睛,就會看到那些可怕的畫面。原本他是一個個性很溫和的人,後來他的脾氣變得相當暴躁,只要一點點小事情,就會跟別人起衝突。這就是典型的替代創傷。 為什麼我們沒有經歷過創傷事件,但是心理為什麼會受傷呢?因為人類有一種高級的能力,也是與生俱來的能力,就是「共情」。所謂的共情,就是我們可以站在別人的立場去看事情,也能親身體會別人感受和體驗。所以有的時候,即時我們沒有親身經歷痛苦,只要看到別人經歷痛苦,也同樣會出現類似的心理創傷。在突發的災難下,我們想幫助卻做不到,那種內疚、挫敗,甚至憤怒,都會加劇。 替代創傷有什麼症狀呢?其實替代創傷跟創傷症狀一樣,比如說「解離」,輕微的解離症狀會發生突然走神的情況、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而在生活中,警察、消防、軍人、護理人員、記者,甚至是心理救援人員都是容易受到替代創傷的影響。這些人往往都是救援的第一線人員,也非常想要幫助他人。但如果不知道如何科學地自我保護,也更容易因此受到替代創傷。 那如何避免替代創傷呢?有三個基本原則: 1.要照顧好自己,才能夠更好地幫助別人。 因為作為救援者,我們要讓自己處在一個身心健康的狀態中,管理好自己的睡眠、休息、飲食。不能讓自己的身體超負荷工作,否則就很容易因為替代創傷造成耗竭。 2.啟動自己的社會支援系統,獲得支援和安慰。 要和自己的親朋好友時常保持聯繫,並盡情的傾訴你一天遇到的挫敗和壓力。這是我們及時調節心情,紓解負面情緒的有效途徑。如果你擔心自己所經歷的,會對家人產生影響的話,可以去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這可能也是處理自己替代創傷的更有效的方式。 3.安心首先要安身,著力於現實問題。 在大自然面前,人類的力量是如此渺小,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我們要接受自己能力有限的事實,更多地依靠團隊去應對災難和危機,接受自己只能盡自己最大努力去做一些事情。 替代創傷是如此普遍,就算沒有在第一線的普通民眾,也需要做好自我保護。 長期處於這種負面情緒中,也會讓我們焦慮、恐慌,而我們處理負面資訊和情緒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在一些災難性事件中,要注意隔離、迴避這些負面的資訊對自己的影響,比如說關閉電視、放下你的手機,讓自己接觸一些更積極、正面的情緒,從而更好地去工作和應對災難,是普通人更理性的選擇。 除了替代創傷外,還有一種會被別人的創傷影響的方式 ——代際創傷。這邊用一個故事來說明,故事內容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位女學生經常被父親毆打,而且父親也常常在眾目睽睽之下毆打她,完全不顧及她的感受。這件事情鬧上了警察局,社會局也介入了,將她的父親強制送醫。在一次的心理治療中,這位父親哭了,並緩緩說出了他小時候的經歷。原來他小時候也常被父親毒打,那種痛恨傷害自己的父親的感受,恐怕就是他女兒現在的感受。也就是說,他小時候也多痛恨父親,現在女兒就有多痛恨他。 他說,其實打完女兒之後,他也很後悔,但是那一刻他就是無法控制自己。但是他還是為自己辯解說,小時候父親是拿鐵鍬往死裡打,現在只是偶爾給女兒一腳或是一巴掌。 其實,這位父親的兩種感受非常典型,就是他既感受到上一輩的行為給自己造成傷害的問題,但是,又在很大的程度上認可和延續了這種行為。這種心理現象,叫做「對攻擊者認同」。也就是通過這種心理機制,受害者在長大之後,變成了攻擊者。上一輩的心理創傷,以某種形式流傳到了下一代身上。 創傷在一個家族裡代代相傳,這就是「代際創傷」。這位父親認識到自己在重複上一輩的行為時,當他感受到自己的行為對女兒身心造成傷害時,當他學習到教育孩子並不只有身體攻擊、身體虐待,還有更好的方式,比如情感交流時,他就會停下自己這樣的行為,不再對上一輩傷害自己的行為以合理化的解釋,不應該讓孩子經歷自己曾經的痛苦。 解鈴還需繫鈴人,父女經過心理諮詢的建議,達成了一個行為協議。就是當父親有克制不住要打孩子的時候,女孩就可以告訴父親說:「爸爸,你又在作違反我們協議、傷害我的事情了,你應該停下來。如果你控制不住你自己的情緒,你可以自己到另一個房間待著,時間會幫助你情緒平復。」 有些人能夠意識到原生家庭對自己造成了影響,也在影響自己的孩子。他們改變的動力來自他們希望自己深愛的孩子,絕對不要經歷自己曾經歷過的痛苦。 #心理創傷 #替代創傷 #代際創傷 #COVID19 #中國汶川地震 https://i.imgur.com/VJd0vcN.jpg
WordArea 🇹🇼  ·  1年前
女性經濟獨立並不會慫恿她們離婚。
美國學者索斯(South)等人在2001年發現了一個聽起來有點古怪的規律:工作環境當中有比較「有趣的男同事」的女性,離婚的風險要比家庭婦女高上許多。為什麼會這樣呢?也許有人會認為,有趣的男同事可能是女同事家庭不穩定因素。但是我認為,工作本身可能會帶來離婚更多的可能性,原因在於現代人工作壓力太大了。 美國婚姻品質從1970年開始下降,這也是女性大規模加入工作的時候。直到現在,大部分美國女性在家庭之外都有固定工作。而在2007年的一項研究表明,妻子每週工作的時間越長,她的婚姻品質就越低。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雙薪家庭,除了平時工作壓力會給夫妻關係帶來影響外,做家務還照顧孩子都會變得困難重重,雙重壓力下,婚姻的品質每況愈下。 現在大部分的女性都接受了高等教育,這讓她們更有能力獲得更大量的收入,但富有的女性將來更有可能離婚。不過,這並不意味來娶一個收入很低的妻子就會讓婚姻穩固,畢竟「貧賤夫妻百事哀」,收入最低的那些家庭,他們直接感受到經濟壓力,更容易離異。所以女性經濟獨立並不會慫恿她們離婚,只是讓那些過去離開男性,生活艱苦的女性有了更多的選擇。 女性工作會帶來更多收入,給家庭獲得必要的資金支持。女性工作也能讓她們接觸到更多的人群,讓朋友、同事滿足她的一些社交需求,減少對丈夫的過多人際期待。畢竟把所有的人際需求都寄託在,一個加班回來身心俱疲的男人身上,顯然是有問題的。 出生在1970和1980年的人,大多數都是熟人社會長大的,在住家附近的左鄰右舍都是熟悉的人,往往讓他們有比較高的社交需求。但是他們成年之後卻要逐漸適應這種變化,適應一個陌生人社會的挑戰:我們不再認識社區裡大部分的人,甚至不認識鄰居。 這些人的朋友圈更小,更封閉,這種社交需求就可能轉移到伴侶身上,直接導致對方同時是: 孩子他爸、情人、職場導師、司機、主要收入來源、修電腦的、心理治療師。 孩子他媽、情人、課外輔導教師、保姆、廚師、重要收入來源、戶籍來源。 這麼高的期待,這麼複雜的角色,從來沒有人教會他們如何扮演這樣的角色。 最致命的還不是角色期待。婚姻還被很多人期待和描繪為個人實現的途徑,人們渴望的婚姻除了幸福、溫暖和有價值的伴侶之外,還要提供愛情。 現代職業女性,已經不能再參考父母一代的經驗,因為已經不管用了。其實父母親他們也正在學習這個陌生人社會,就像他們無法指導我們的工作業務一樣,父母也完全不知道現代職業女性應該怎樣處置家庭和生活的關係。相反的,如果父母把自己的一些觀念強加諸再自己的子女,無論是婆媳或者岳父岳母,過度的控制都會讓他們成為夫妻關係的破壞者。 不過,從以往的熟人社會變成陌生人社會的同時,婚姻破裂的壓力卻是再變小。這是為什麼呢?因為現代人口流動性很大,沒有什麼人會對離婚大驚小怪的,除非你是個完美人設的明星。除此之外,過去離婚都會看成一種德行有虧的事情,也就是說,兩個人的婚姻會結束,一定是兩個都有問題,或是其中一個人有毛病。但是今天大多數人都傾向認為「他們都是好人,只是在錯誤時間在一起而已」。 看上去好像過去的舊方式能夠避免許多婚姻破裂,但它造就了許多品質極低、彼此厭惡的婚姻,任何一方都沒有幸福感可言。但是,這也是社會的一種進步。 事實上,有些資料非常樂觀,一個振奮人生的判斷:能力越強的女性,生活越容易幸福。 1.收入最高的家庭,離婚率並不高 美國2003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年收入超過5萬美元的家庭的離婚率僅僅是年收入低於25000元的家庭的離婚率的一半。而今天我們也發現,那些早婚、接受家庭相親、執行大彩禮策略等,比較貧窮的家庭,結成的婚姻相當不穩定。 2.高知識水準的女性,離婚率也不高 在很多戲劇中,很多女強人很容易被丈夫嫌棄。但在現實中,受教育的程度很低的女性更容易離婚。受過高等教育的女性,應對壓力的能力更強,跟伴侶溝通、講道理的能力也更強。 有些人認為女強人會婚姻崩潰,其實都是一些先入為主的偏見。因為他們只要聽說這種案例,就會立刻蒐集證據來支持這個偏見,但是事實上並非如此。 如果對方和你同時在成長,那大家很難彼此厭惡。彼此嫌棄往往是一方成長了,另一方卻在原地踏步,造成了實力的不均衡。也就是說,跟內心豐富的人會有永遠說不完的話。所以我們需要終身學習,努力獲得更多的知識,正是為了讓自己淵博和豐富,加上對關係管理的重視,我們就能夠有更好的關係。 #離婚 #女強人 #索斯 #社交 粉絲專頁 👉 👉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 https://i.imgur.com/azWhEiM.png
WordArea 🇹🇼  ·  1年前
21世界管理學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腦力勞動者,或是知識工人的生產效率
粉絲專頁 👉 👉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 現在創業的人都會面臨公司不知道如何管理的困境,但這情況比100多年前已經好上許多。現在我們還知道什麼是業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等等。在100多年前,企業主要辦工廠,買設備,請工人,但完全不知道怎麼管理,甚至連一天產能是如何,都完全沒有概念。這是當時所有企業主共同面對的一個困局。 打破100多年前困局的是兩個人:福特和泰羅,他們提出了今天所謂的「科學管理」。它的核心就是兩條: 1.把要管理的事情,按照作業鏈條分成若干個的細節。 2.把每一個細節的效率提到最高。 你可以想像一下餐廳的廚房,每個人都有自己負責一個環節,比如洗菜、切菜、炒菜等等,而老闆就是監督每一個環節上的人都努力做到標準。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管理其實都是基於這兩條,其本質上就是把作業過程分細,然後改善每一個環節上的效率。 回顧歷史,福特汽車早期也生產好多汽車型號,但後來為了提升生產效率,就只生產一種車型 —— T型車。然後,他把T型車的整個生產過程分解為84個步驟。一旦進行了這個分解工作,就出現了一個新概念——「零部件」。也就是說,生產變成專業化分工,可以用流水線來組織生產。 流水線這個想法是由福特最早做起的嗎?其實不是。早在1978年美國軍隊要買一萬支火槍,承接這個工程的商人根本不會做槍,也沒有工廠,也沒有機器,但為了生意,他就把火槍的製造過程給部件化了。這個商人,把火槍的各個部件交給專業的人去做,自己只做一件事:就是當著政府官員的面,把各個部件組合成一支成型的火槍。他跟政府官員說:「這把槍從部件到成品,都有品質保證,你們儘管在戰場打,我肯定能給你做出品質夠好、數量足夠的槍。」 回到福特汽車,它最大的貢獻其實就是把這些想法在汽車生產上實現了,他把部件化、流程化和流水線這些東西通通引進到他的工廠。這時候,泰羅當然也沒閒著,運動員出身的他,拿出他最熟悉的東西——碼錶。他發現,老闆們並不知道工人每天能完成多少工作量,所以很多工人就開始消磨怠工。於是,他開始計算工人完成一個作業的時候,需要幾個動作及多少時間,並且在計算一個人完成全部動作需要多少時間。這樣他就可以大致推算出一天的產量到底是多少了。 所以,科學管理的出現,其實是在兩條平行線上同時展開的:一個是福特,他考慮的是做一輛車需要多少個環節;另一個是泰羅,他研究的是在每個生產環節裡,工人應該通過多少個規範動作,才能最大效率地完成作業活動。而他們的努力,最後都體現在福特汽車工廠上。 福特汽車的生產線上,讓每個工人都用最高效率的方法去從事他的工作任務,不用做任何無關的動作,不用關注旁邊的人,甚至不用思考,只需要下意識就可以工作了。這樣的工作形式,必然大幅度提升工作效率。所以當年福特汽車只花19年的時間,讓公司的T型車在美國銷售了1550萬輛,僅福特一家車廠的總產量就占了全世界轎車總產量的一半。有學者研究,因為科學管理的出現,福特汽車每生產一輛汽車的時間大幅度減少70%,而且品質還有保證。總而言之,由於泰羅和福特,在20世紀基本解決了體力勞動者的管理問題。 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曾說過:「因為泰羅和福特,在20世紀體力勞動的效率大幅度的提升,但是科學管理並沒有解決腦力勞動的生產效率的問題,而且現在大多數人從事的工作都是腦力勞動。所以,在21世界管理學重大問題之一就是如何提高腦力勞動者,或是知識工人的生產效率。 為什麼現在創業會面臨如此困難的管理呢?雖然生產線的出現,把人變成了機器的一部分,機器運行的速度和節奏代表了一種強制性的力量,由此可以管理人、控制人、提升管理的效率並提升工人工作的效率。但是,現在這個時代,人的創造力才是企業的最大價值,而對人的創造力的管理用碼表是沒有用的。如果你喪失了人心,雖然機器及流水線可以提高某方面效率,但是有些方面的效率會偷偷地損失掉。 之前我有聽過新加坡某個工廠,原本它也是有流水線的,但是後來老闆將流水線拆除了。老闆把所需要的裝配產品固定在一個寬大的生產車間裡,讓工人可以自由選擇在什麼時間,及在那一個半成品上裝配零部件,讓每個員工對自己的工作有自主性。有人曾經問過老闆為什麼要這樣安排呢?他回答很簡單,就是想讓企業裡的員工有被尊重的感覺,因為流水線的工作往往伴隨著外部的強制性。 今天的體力勞動者,他所從事的工作都已經不再是單純的體力工作了,都有心力的付出,所以必須要尊重人的自主性。所以在新的時代,每一個管理者都需要學習更高的管理境界,並且都需要尋求一種效率上的平衡:一個來自於人心的效率,和來自於外部強制力的效率,這兩者之間的平衡。 #管理學 #福特 #杜拉克 #泰羅 #科學管理 https://i.imgur.com/KfQjqj0.png
WordArea 🇹🇼  ·  1年前
創傷給人的影響沒有正面及負面之分 只有不同的偏好,帶來不同結果
有一個女孩子,長相非常漂亮,而且各方面都非常的優秀,但就是沒辦法談戀愛。她想改變現況,所以她求助心理諮詢師。經過一段時間的諮詢之後,這個女孩開始變的有自信一點,也向外界表達想戀愛的意願。 因為她各方面條件很好,所以就有很多男孩子非常熱情甚至瘋狂的追求她。但是每段戀情都僅僅維持三周,對方就會跟她提出分手。這點讓她無法接受,明明一開始山盟海誓的,怎麼沒過幾周對方就突然變心了呢?她甚至覺得自己再也不會被人愛了。 於是,她再次求助心理諮詢師並訴說了跟男友最近一次爭吵過程。那天,他們兩個人和朋友一起玩牌,玩的過程中,女孩變得越來越沮喪、生氣。她的這種情緒都寫在了臉上,朋友們覺得氣氛很糟糕,就都藉故離開了。 心理諮詢師問女孩說:「玩牌的時候,你為什麼會感到這麼生氣呢?」 女孩回答:「男友玩牌的時候,明顯沒故意輸給我,這表示他不愛我了。所以我感到非常沮喪,甚至有些憤怒。」 當朋友離開以後,她男朋友不知道做錯了什麼,就試圖去安慰她。但是,她不聽任何解釋,一直在哭,從晚上八點哭到淩晨四點。她男朋友做什麼都無濟於事,最後終於崩潰了,提出了分手。 心理諮詢師和女孩討論,為什麼會有這麼強的情緒呢?最後心理諮詢師發現一個點,女孩的父母親平時的相處,如果產生意見分歧,或是失望之後,就是長期間地哭、指責和抱怨對方的不是。當然女孩的父母親最後也是離婚了,但是女孩從小到大,並沒有學到其他處理親密關係的好方式。而且女孩的母親對父親的不信任,也影響到了她。所以,她會放大所有兩性間不安全的資訊:就好像她男朋友沒有故意輸牌給她,是因為不愛她。 實際上,這個女孩也不希望自己這樣下去,但她不知道該怎麼做。心理諮詢師建議她,可以用一些新的方式去解決問題,例如說,坦誠地告訴對方自己的感受,提出明確的要求,或是解決方法。 從這個故事中,我們可以清晰看到了心理創傷的長期影響。對這個女孩而言,這種長期影響集中在親密關係和自我認知這些方面。這是因為女孩在原生家庭理遭受創傷和影響,一直沒有得到處理。她本人並沒有意識到:父母之間的不和諧,對自己造成影響。而這種影響,最後她的親密關係中表現出來。 心理創傷的長期影響,不僅僅集中在親密關係和自我認知上,另一個常見的就是安全感。如果喪失安全感會有什麼問題呢?我再用一個故事來解釋。 有位男生,因為台北市公立幼兒園抽不到,所以從小就被父母送到屏東交給爺爺、奶奶撫養,直到上小學年紀才回到父母身邊。這些年來,他努力學習、拚命工作,獲得了很多成就。因為只有優秀的成績,才能讓他感覺到自己有一點點價值和安全感。在理智上,他很能夠理解父母做出的決定。但是情感上,他怎麼都說服不了自己。他的解釋是,自己是不值得被疼愛的,是沒有價值的。這種安全感的喪失,也因此引發了其他方面的問題,導致了嚴重的抑鬱。 為什麼安全感的喪失會導致嚴重的問題呢? 因為,愛是一種感受和體驗。父母和孩子的血緣關係是基礎,而情感是在日常生活中一點一滴培養起來的。孩子遇到問題、困難、危險之後,親身經歷和體驗到父母在盡最大的努力幫助自己,甚至感受到父母願意犧牲一切去愛和幫助自己。無論發生什麼,父母都不會拋棄自己,這是我們面對這個世界的勇氣和根本的安全感。因為我們感受到自己被無條件的關愛,所以我們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進而相信在父母之外,也會有其他人愛自己。 聽完這兩個故事,你可能會說:「心理創傷對人的長期影響,是非常負面的。」或許你聽完下面的故事,你會有所改觀。這個故事比較極端:賈伯斯主導的蘋果系統。 賈伯斯是非常堅持蘋果的封閉系統。不光是系統,連手機本體也是。在蘋果之前,所有手機的後背蓋都是可以打開換電池的。而這種封閉式系統讓蘋果手機的安全性更好,但是也更被生產商所控制。為什麼賈伯斯這麼堅持封閉系統這個部分呢?有人認為,跟他早年的經歷有很大的關係。 賈伯斯因為某些原因,從一出生就被他父母也拋棄了。他母親將他送往福利院的時候,希望孩子能夠被一個天主教背景、受過大學教育的白人家庭撫養。他一開始被一個符合這些條件的醫生家庭領養,但是不知道什麼原因,沒過幾個月,他再次被拋棄,回到了福利院。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連續兩次被拋棄的經歷,讓賈伯斯非常缺乏安全感和對他人的信任。而對於安全感的極度缺乏,表現在他人際關係上。就是賈伯斯和自己戀人、朋友、私生女的關係都很糟糕。他甚至被自己一手創立的蘋果公司的董事會集體投票,趕了出來。 對賈伯斯來說,對安全感的極度缺乏讓賈伯斯有更強的掌控一切的需要。獲得這種掌控感的方式有兩種: 一、是極致的完美 二、是自我封閉。 而這兩點恰恰是蘋果手機作為一個產品的核心特徵。 看完賈伯斯的故事,或許你能明白,創傷給人的影響沒有正面、負面之分,它只是引發了我們心理上的偏好,而偏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 在美劇《犯罪心理》裡有一個情節我覺得很有意思。就是一個罪犯跟員警爭論對話。對話內容大概是這樣。 罪犯說:「你不能怪我犯罪。所有小時候受過虐待的人,以後都會變成連環殺手,我小時候受過虐待,所以我變成了連環殺手。」 員警回答說:「並沒有,只有一些人長大後變成了連環殺手。但是還有一些人長大後變成了抓他們的人。」 就像榮格說的,我們看待事情的方式,而非事情本身,決定了一切。創傷會給我們帶來長期影響,塑造我們成為什麼樣子,但這些影響最終會帶來哪些結果,是由我們自己決定的。 #心理創傷 #賈伯斯 #蘋果 #犯罪心理 #榮格 歡迎到粉專 👇 👇按讚👍 及分享 給點正反饋🙏 🙏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 https://i.imgur.com/XVWo0uD.png
WordArea 🇹🇼  ·  1年前
短暫面試無用論,不如直接看數據
假設你心中沒有任何偏見,讓你觀察一個陌生人,你的任務僅僅是跟他進行面對面簡單的談話,然後對他的某一方面做出判斷。那你能得出客觀公正的結論嗎?答案是見了可能不如不見。 有句成語叫「疑鄰盜斧」。就是有人丟了一把斧頭,懷疑是鄰居偷的,然後他怎麼看鄰居都認為他是小偷。後來他在自己家裡找到斧頭,再看鄰居就怎麼都不像偷斧頭的小偷。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如果你心中存有偏見,就會按造這個偏見去觀察世界,再也無法客觀了。 在紐約時報有篇文章,叫「工作面試完全沒用( The Utter Uselessness of Job Interviews )」,作者是耶魯大學管理學院的助理教授詹森·達納(Jason Dana)。這篇文章說,像面試這樣的短期交流,根本看不出一個人的水準如何—— 不但看不出來,而且不如不看。 這篇文章有一個研究實驗,但他們並沒有研究工作面試,只是找了一些學生來做實驗。這個實驗就是:受試者要判斷一個學生下個學期的學習成績,而他們有三個判別方式: 1.這個學生以前的學習成績。 2.這個學生下個學期的課程安排。 3.受試者可以直接「面試」這個學生。 研究者還事先告訴受試者們,要預測一個人下個學期的成績,最好的指標就是他以前的成績。 現在把受試者分成兩組: 第一組:面試了自己要預測的學生。 第二組:只看前兩項資訊,不面試學生。 那你認為那一組的判斷更準確呢?結果,第二組的判斷準確度明顯高於第一組。也就是說,面試起到了反作用。 這個局面,不知道你是否有預測到呢?在很多研究表明,人類專家做判斷,比如心理醫生判斷病人,都明顯不如只依賴資料的自動演算法。但是這個研究可不止如此,後面的結果就更驚人了。 實驗者挑選了幾個接受面試的學生,讓他們在受試者面試的時候,不要老實回答問題。事實上,這幾個學生是「隨機」回答問題。 比如受試者問學生:「你是每天按時完成作業嗎?」 學生必須隨機回答:「是」或者「不是」。 也就是說,在這種「隨機」的面試裡,被面試的學生有一半的時間,其實是在受試者說謊。 比較好玩是,受試者根本就沒有發現學生在說謊,而且被分配到隨機面試的受試者,對於面試結果的滿意度還很高。如果你問他們對於面試中,是否充分瞭解你要判斷的那個學生,他們評估的「瞭解度」比誠實面試的受試者,稍微高一點。所以這個結果就是,不面試比面試效果更好,假面試比真面試滿意度更高。 難道「面試」這種行為,純屬兒戲嗎?這不僅僅是教授們在實驗室裡的結論。關於面試的無效性,歷史上是有過真實的教訓的。在《決斷:如何在工作生活中做出更好的決策》這本書裡就講過一個真實故事。 在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招生。這次招生除了看考試成績外,還增加一項面試。德克薩斯大學的面試還挺科學的,會從各個角度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並在各個項目中打上分數。有很多學生入學成績夠,但是面試就是沒通過。或許你會問,這些面試沒過的人水準到底如何呢?這些人水準真不如面試通過的人嗎? 但是德克薩斯大學醫學院在1979年的這次招生,給了被淘汰的學生一次機會。當時錄取工作結束後,州議會突然給醫學院增加了50個名額!這樣就有50個被面試淘汰了的學生得以入學。所以,研究者就跟蹤研究了這50個學生,結果發現,不論是在醫學院的學業成績、畢業後成為醫生的工作情況、跟病人的關係、得到的評價、獲得的獎勵等等,這50個人和他們那些一開始就通過了面試的同學們,沒有任何差別。 也就是說,當年的面試毫無意義 —— 他們一開始就根本不應該被淘汰! 回到剛開始,作者達納教授的研究。他們又做了一個實驗,重新招集了一批新的受試者,並直接跟他們說:「我們發現面試根本沒有用,你最好的辦法就是直接看以往的資料。」然後,作者達納教授提供給新的受試者三種方式: 1.誠實面試。 2.隨機答案的面試。 3.不面試。 並問他們認為,那個能更合理地預測這個學生的成績呢? 結果,絕大多數受試者還是選擇要面試。他們寧可進行一次隨機面試,也絕對不要沒有面試!所以,相對於只看數字,人總是過高評價「人與人面對面的直接交流」。 那為什麼一次簡短的面試,還不如不面試呢?作者達納教授說:「因為我們的大腦太善於講故事。你給大腦任何資訊,那怕資訊不夠完善,大腦也能編一個非常合理的故事去解釋這些資料。」所以,資訊不完善,還不如更少的資訊。人們太容易把噪音當成信號了。 很多面試相關研究,基本上都說明了面試不可靠。那為什麼還要搞面試呢?我認為,人總是過高評價面對面的交流,認為自己的印象很重要。其實一般的面試可能就25分鐘,很難看出什麼端倪。誰要是相信25分鐘的聊天能看出來一個人的能力,就荒唐了。 所以,簡單人與人交流不如直接數據,只看數據不如深入地理解。 #工作面試 #德克薩斯 #決斷 #無用論 歡迎到粉專 👇 👇按讚👍 及分享 給點正反饋🙏 🙏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 https://i.imgur.com/hLl87pv.png
WordArea 🇹🇼  ·  1年前
事情不如意會帶來傷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在這現實的世界中,往往很少有心想事成,更多的都是事與願違。事情不如意,會帶來否定的意味。你的想法和現實之間出現分歧,感受上就是自己受到了否定,當然不會讓人感到愉悅。為了避免出現這種傷害,人會主動選擇自己比較有把握的事情,正所謂發揮自己的特長。 不過,追求事事如意、心想事成,有沒有可能造成一些不必要的麻煩呢?讓人去不斷追求聰明,而智慧並沒有特別長進。比如你從小只知道唸書,對於唸書考試以外的事情知之甚少,對書本之外的事情毫無興趣。這樣有沒有可能讓你缺乏生活常識和民間智慧呢?有沒有可能讓你待人接物的方面水準低落呢?就算成年後惡補,會不會也是成效甚微呢? 為什麼事情不如意會帶來傷害呢?就是因為它違背了自己的個人意志嗎?例如,你換一雙新鞋出門,結果在街上遇見暴雨,這時候人們會覺得喪氣,覺得倒楣、不開心,但未必認為這是一種傷害。原因是大家都認為天要下雨,這件事情由不得自己,既然是自己無法左右的事情,遇到了之後都只能接受。 事情不如意會帶來傷害,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在心底默認應該按照我們的心意進行。如果不是,我們會自我譴責判斷能力不準確、執行力不好,或者推給運氣,甚至自認命不好。可是,事情的本來就如此,根本不管你的想法,你是不能接受這一點呢?你能不能像是接受天要下雨一樣,接受下來呢? 之前聽過一個經典的創業笑話,內容大致是這樣的: 創業就是心裡想著A,和投資人說著B,自己以為是在做C,實際執行出來是D,最後99%完蛋,那幸運的1%達成在E上,但是真正賺錢是靠F,上市又因為G,創始人這時候說一切都是因為自己不忘初心A,然後從A到G勉強把故事給編圓了。之所以這個笑話是個經典,就在於它道出了創業時那種心想事不成的常態。 類似的事情經歷多了,人就會變得比較冷靜。比如說,今天成交量暴增,並不會因此感到高興,也不認為轉捩點即將到來;今天成交量暴跌,內心也不會太多波瀾,因為無法辨別是暫時性,還是斷崖點出現了。其實,自己都知道,一個人去真正掌握趨勢是很困難的,在希望和絕望之間反覆來去。 事情總是不會按照你的想法發生,人也總是不會按照你的想法行事。後者或許你可以用管理學和心理學想辦法部分解決,但是最重要的因素還是事情順遂,打順風仗的時候,人人都能發揮得很好。因此,前者就變得很重要——你帶著一群人打仗,每次衝鋒都是有成本的。只要是連續三次事與願違,哪怕是自己也不好意思叫別人繼續加班,繼續發動第四次衝鋒了。在士氣低迷的時候,搞不好團隊都會因為不信任指揮官而崩潰。 所以沒有什麼願,個人的願望一點都不重要。我們能做的是首先接受事實:事情不會按照你的心願發生,它既不知道你的存在,也不關心你的心願,它只是自顧自地發生。然後,把自己的心願放在一邊,徹底忘掉心願這件事情,轉出去觀察事情,看事情的內在規律是什麼。那怕自己用最笨的方法,也能猜出幾個可能的方向。最後,看看各個可能的方向上,以自己的能力和資源,最能靠近其中的哪一個。如果能找到,那麼就去順勢而為,順著事情的本性去走,這樣事情成功的可能性會很高。 賈伯斯曾經斬釘截鐵地說過,不會做大螢幕手機,3.5吋才是黃金尺寸,最適合人類手掌。但是庫克的各種Pro和Max手機似乎對賈伯斯是一種背叛。其實,賈伯斯很尊重事實。如果事情並不符合它的心意,另有它的走向,那賈伯斯會毫不猶豫放棄,然後迅速跟上。 回過頭來想,事事如意的確是有可能的,只是這裡的「意」不是個人的想法、欲念和意志,事事如意說的是每件事情都能滿足它自己的意願。如果你能找到事情本身的意願,並且把這種意願和自己的意願相結合,那麼的確有可能事事如意,至少結果不會太差。 或許一想到事情不會如自己所願,真的會讓人感到痛苦。但無論怎麼苦澀,如果能把它強行咽下去,那麼就會看到一片嶄新的天地。因為你不再有妄想,不再是賭注,把未來壓在極小概率的心想事成上。人之所以會感到痛苦是因為自己以為事情應該如此。但是沒有是什麼應該如此的,只有接受了事情就是如此,那麼麼自然也就從妄想和迷狂中得到了解脫。這樣你才能專心研究事情,而不是把時間浪費在想像中,那是濫賭鬼才會做的事情。 那些相信自己可以心想事成的人才會時常陷入麻煩,在順風順水的時候變得極度自負驕傲,認為自己可以控制世界。而在身處逆境、諸事不遂的時候,又會陷入恐慌和癲狂,徹底失去了鬥志,拒絕起身繼續戰鬥。反而是承認了自身的局限性之後,我們可以不用去考慮運氣和命運,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大家努力的是各自對事物的認知深度,而且這種能力是可以通過後天學習不斷提升和深化的。相比之下,這才是一種更為樸實、剛健、豁達的人生觀。 #賈伯斯 #庫克 #蘋果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posts/pfbid02U6yJUsgs3iQpCQGqFhUSde9t13oPou7tgiALCdWoc24GKosDU9GEy8a51jBP6fxsl https://i.imgur.com/20098mr.png
WordArea
  加入部落
建立日期:2022年08月23日
WordArea
資源有限,共用無限;知識有限,資源無限。
知識分享、共同分享、共同學習、共同進步。
分享知識,它與幸福共存,分享與快樂同在。
Word Area,是你學習知識的好朋友。

粉絲專頁 👉 👉 https://www.facebook.com/WordArea0224
建立日期:2022年08月23日